据solarzoom报道,曾几何时,光伏发电产业是何等风光,股票市场上稍有挨边的企业股价不断上涨。而无锡尚德作为光伏企业帝国,最高市值曾突破百亿美元,创始人施正荣在企业上市次年即登上内地富豪排行榜首位。但如今中国在美上市光伏企业总市值跌去九成多,曾经的帝国无锡尚德也在今年3月宣布破产重整。
所谓光伏产业,是指包括晶体硅提纯、硅片及太阳能电池生产等这些涉及太阳能发电的产业。煤炭、石油这些常规能源,存在污染大、存量有限等问题,而太阳能相对而言等于无穷无尽,目前被利用的微乎其微,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被认为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在绿色、环保等概念影响之下,不少国家特别是欧盟政府对太阳能产业予以补贴。也正是政府的巨额补贴直接促进了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
政府补贴的初衷,是认为这个产业代表未来能源结构基础,现有水力火力发电污染环境,因存量所限价格也攀升。而太阳能污染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因为产业尚未发展,进入成本高,企业无利可图。因此通过补贴促进产业发展,从而也使得成本降低。初衷或是美好,然而逻辑却大有问题。
到现在为止,太阳能发电成本远高过火力或者水力发电,并且稳定性也较差。这种情况下,是难以取得市场的。但是,这不代表市场不会进行研发,而是说由于成本的约束,暂时不适宜大规模应用。实际上,一些国际大企业配备有一流科学家和尖端仪器的实验室,研究的项目比目前市场产品超前很多,他们早已经为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做准备了。
另外,火力水力发电存在污染所谓外部性问题,在有效的产权界定协助之下,外部性问题其实完全可以内部化的,用者自负。既然企业要为污染付出代价,那么污染也成为成本的一部分了。如果合起来成本还远低于太阳能,那至少暂时来说太阳能就不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很少有人会怀疑太阳能的前景,我甚至认为一个世纪之内它会一统天下,完全取代水电甚至核能发电。但是,一项新技术能否被市场接受,成本是关键因素。技术可以实现,不代表适合大规模应用。人类即便能发明一台不需要任何能源的机器,但由于价格过高也不会被市场接受,除非有人替你付款。
政府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政策,正是要代人支付,看似是好事,只是对受益者而已。补贴政策其实也不一定会有利产业,反而可能揠苗助长,损害了产业的基础。太阳能发电虽然是绿色产业,但是现在生产光伏产品的过程却是既不环保也高耗能,这也是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原因之一。政府大规模补贴,先入者得利,使得这产业在不成熟情况下过早展开。另外,补贴也扭曲了资源配置的价格信号,因为这些钱本来可以用在更重要的地方的。
比如这城市本来有一百间餐厅,某日政府突然出台政策,到外面吃饭有补贴,100元政府买单80,外出吃饭价格(自己要支付的)大降,需求量会骤增。餐厅生意一派繁荣,会有更多的资本进入。但某天政府财政吃紧,取消了外出吃饭的补贴,而外出吃饭的人剧减,餐厅显得太多了,造成了饮食业“产能过剩”现象。
光伏产业也正是经历了一样的历程。自2010年开始,由于普遍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欧盟各国纷纷改变政策,或者缩减补贴总额度,或者缩小每千瓦时的补贴。由于补贴政策的改变,对光伏产品的需求量大减,产能过剩也因此而来。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这个过程企业是饱受折磨,市场付出了沉重代价。目前欧盟反倾销税政策的实行,更是受到政治因素影响了。看来国内企业要痛定思痛、基于市场真实需求开发产品,而不应将未来寄托在补贴以及反倾销税政策改变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