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光伏双反调查越演越烈 避过“最坏结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05  浏览次数:626
核心提示: 8月3日讯 艰苦卓绝的谈判终于避免了一场激烈的贸易战火。7月27日,中国机电商会等五大行业协会联手发布有关中欧光伏贸易争端达
       8月3日讯 艰苦卓绝的谈判终于避免了一场激烈的贸易战火。7月27日,中国机电商会等五大行业协会联手发布有关中欧光伏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的联合声明。声明称,欧盟同意中国光伏产品在双方协商达成的贸易安排下继续对欧盟出口并保持合理市场份额。

这意味着这场历时近一年,中欧双方迄今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得以避免给双方带来最坏的结果。

据solarF阳光网报道,中国自1995年始,已经连续18年成为全球头号反倾销目标国。据业内人士观察,最近几年,中国遭受双反(反倾销、反补贴)指控,呈现出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发起国家越来越多、产品种类越来越繁复的趋势。

不是最坏的结果

2012年9月6日,中国光伏行业最为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近日,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产品范畴超过此前美国“双反案”,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当时业内普遍为此忧心忡忡,认为这将是对已入寒冬的中国光伏企业的一次致命性打击。

2013年6月6日,欧盟突然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而此时,如果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妥协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

中欧光伏贸易争端引起中国政府高度关注。2013年5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表示,欧盟对中国光伏等产品进行的“双反”调查损人不利己,中方坚决反对;6月3日,李克强总理应约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通话。他表示,如果欧方执意采取制裁,中方必然要进行反制。

两天后,商务部对外宣布已启动对欧盟葡萄酒的“双反”调查程序。这一表态被外界称之为“报复性”的反制措施,令人担忧的中欧贸易战就此似乎即将点燃。

在最坏的结果到来之前,中欧启动了新一轮光伏双反争端谈判。7月27日,中国机电商会等五大商会对外公布了双方达成价格承诺和保持合理市场份额的消息,同一天,欧盟委员会亦对外表示,中欧已就光伏贸易争端达成“友好”解决方案,并称这一谈判结果对于中欧双方意义重大。

贸易问题专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亦对此表示欢迎。他认为,在自由贸易的最优结果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协议不失为次优选择。梅新育分析说,由于欧盟仍然承诺了中国光伏产品一定的市场份额,这显然已经排除了最坏的结果,最大的不确定性已经消除。

不过,梅新育担忧此项价格承诺协议会给中国光伏企业带来所谓“反垄断”风险。他表示,由于此次谈判和发表声明的是中国机电商会、光伏产业联盟等5家行业组织,未来具体执行这项价格承诺协议的相信也是这些行业组织。这种做法,本是行业协会协调会员企业行为、避免低价竞销的做法。

但在海外贸易保护主义者企图将反垄断作为对华贸易保护新武器的倾向正日益强烈的情况下,则有被对方指以“垄断操纵”之虞。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协议完全有可能被指为“垄断”而横生波折。而这,在过去的中美维生素C大战中已有前车之鉴。

反倾销指控愈发密集

就在最大的反倾销争端告一段落之际,将中国作为目标国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反倾销案件仍纷至而来。

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指控的数量一度分别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不仅传统欧美国家将中国作为最大的反倾销目标国,新兴市场国家亦对此纷纷效仿。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口企业对传统欧美市场出口力度大幅削减,转而将新兴市场作为出口受阻的替代国,但这一转变亦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以乌克兰为例,据乌克兰《政府信使报》7月27日的报道,日前乌克兰跨部门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第AD-300/2013/4423-06决议,决定自2013年7月27日起对自中国进口的无缝不锈钢管启动反倾销调查。要求相关利益方必须在30天内在乌主管部门经济发展与贸易部登记,并将择期举行听证会。

这是占中国出口份额并不算多的乌克兰最新对中国的反倾销指控。而过去几年来,乌克兰分别对来自中国生产的柠檬酸、乳酸、冰箱、黑色金属制品、钢丝绳和钢缆等多种产品发起反倾销诉讼。

据长期代理反倾销案件的北京天达律师事务所合伙律师王杕观察,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呈现出发起国越来越多、产品种类越来越繁复的趋势。王杕对记者表示,尽管反倾销案中有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的光伏产业,但也同时可以看到一些“不起眼”的产品亦出现在把中国作为目标国的反倾销案件门类清单中。天达律师事务所曾在欧盟对华熨衣板反倾销案中代理中国企业应诉,而最近,他们又刚刚在欧盟对中国不锈钢管焊件这样的“小产品”的反倾销案件中取得胜诉。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屡屡遭遇反倾销背后折射出了更深层次的产业政策困境。以光伏产业为例,由于该产业是新兴产业,进行产业补贴是各国的通行做法。但是,补贴的方法却值得推敲。

张曙光认为,与其拿中国纳税人的钱去补贴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即补贴生产者),不如将其补贴本国的消费者(即直接补贴本国使用光伏能的消费者)。“补贴后者的好处在于,消费者拿着补贴到市场上去购买产品,这实际上是把选票投给了好的企业,这是一种市场行为,扩大了市场竞争,既避免了补贴企业产生的腐败行为,也避免了进口国对我们的反补贴诉讼。”他说。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