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近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我国已经确立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发展国策。具体而言,“四个革命”包括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
作为新能源以及新兴产业的重要代表之一,光伏行业也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机会。
不过,就现有情况来看,光伏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显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即便是在一些最具创新空间的围绕电站运营的相关衍生业务方面,现有模式也显得乏善可陈。
作为一种集合智能化、互联网以及金融产品等多种属性的能源业态,光伏如何更好的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在电力的直接交易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布局和铺路,以及围绕节能管理、光伏电站交易生态圈的建设等,则将决定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深度。
很显然的是,光伏发电要想抓住能源体制变革这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必然需要改变旧有思维,告别对政策的过度依赖,从“政策市”彻底转向市场化发展。
一、能源革命下的四大机会
在新一轮能源发展战略所引爆的能源革命大背景下,光伏行业无疑将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会。
根据新近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我国已经确立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发展国策。具体来看,“四个革命”包括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
在消费端以节能为主的大背景下,上述“四个革命”带给光伏行业的发展机会,可能会通过税费改革等措施来提高传统的化石能源的价格,这将进一步降低光伏电价与前者的价差;供给方面自不必说,作为主要的新能源之一,必然涉及到终端应用规模的扩大。而在技术以及体制革命方面,如果光伏行业能够更好的发挥本身所具有的智能化属性、互联网属性以及金融产品属性等,势必将在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技术进步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引领性作用。同时,也可以籍此为自身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
节能优先下的价差缩小
根据我国未来几年的能源发展战略,在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方面,将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对于控制能源消费方面,除了通过淘汰高耗能的产业之外,其他可以采取的措施还包括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通过价格杠杆作用来倒逼节能。就现有的资料来看,后者可能将承担更大的作用。
据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彭森透露,按照中央2014——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来看,下一步将抓紧推进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凡是涉及到竞争领域的价格政府管得越少越好,并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包括油价、电价、气价等,政府确定定价的公式,中介机构定时、定期公布国际上几个参考标准的变化情况,由企业自主定价。
国家能源局则表示,为保障2020年战略目标的完成,《行动计划》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保障措施,除了要推进能源价格改革,推进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价格改革外,还要完善能源税费政策,加快资源税费改革,积极推进清费立税,逐步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
此外,还要完善能源消费政策,实行差别化能源价格政策,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尽管在税费政策调整后,化石能源的价格是否会上涨可能还要受届时的宏观经济形势等影响,但就大的趋势来看,在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将环境成本显性化,是必不可少的选择,这势必会带来相关能源产品成本的上升,并直接反应到最终的销售价格中。
化石能源价格的上升与光伏发电价格的下降,这一升一降,必然会进一步缩小二者之间的价差。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的测算,假定全国的平均电价是0.42元,每年上涨4%,光伏是0.9元到1.0元,每年下降4%,这样实际在2025年以前,发电侧就可以达到平价,到2025年还有大概10年~11年左右,完全可以达到大型燃煤电厂相同的价格。
技术以及体制革命破局期待
在消费、供给之外,我国确定的另外两大能源革命分别为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
对于能源体制方面,如何打破垄断显然是重中之重。而这既需要通过政治层面的强行推动,也需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倒逼行业变革。
对此,行动计划则称,创新驱动是我国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动力。这里的“创新驱动”包括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通过能源体制改革激发能源市场活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能源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和体制创新在推动能源革命中的关键作用,最终实现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的转变,体现了内涵式发展的理念。
国家能源局表示,在落实上述目标的措施保障方面,要完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分离自然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
彭森则透露,在打破能源垄断的具体措施方面,包括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限制,加快放开石油、电力、天然气、电信等垄断性和竞争性环节的业务。对于网络型的自然垄断环节,特许经营应该向各种所有制的主体来开放。“对那些长期以来民营企业难以进入的领域,也不仅仅局限于搞一些可以参与的项目,而是真正可以向这些企业开放。”
就光伏而言,作为一种集合智能化、互联网以及金融产品属性等的能源业态,如何更好的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在推动包括电力直接交易等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势必将对推进能源体制改革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引领性作用。同时,也可以籍此为自身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
二、“牵一发动全身”的商业模式创新
作为新能源以及新兴产业的重要代表之一,光伏行业在“新”的方面的表现,尤其是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且不论整个制造业方面,即便是在一些围绕电站运营的相关衍生业务方面,现有的模式也显得乏善可陈。
如果任由这种陈旧的模式持续下去,无疑并不利于整个行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在能源行业面临整体变革的大背景下。光伏行业目前虽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却并非稳操胜券。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各种优势,比如在商业模式方面能够有更多的创新,尤其是在体制变革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将决定光伏未来的发展空间。
目前来看,光伏行业的创新明显比较欠缺,大多数企业都更习惯被动的依靠政策去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难题,缺乏主动通过一些新技术、新的商业思维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意愿和能力。
而实际上,电力体制的松动正在为创新创造机遇。具体而言,如何将光伏业本身的智能化与互联网更好的结合,在电力的直接交易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布局和铺路,以及围绕节能管理、光伏电站生态圈的建设等,或都是较为可行的思路之一。
乏善可陈的创新
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指出,创新驱动是我国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动力。这里的“创新驱动”,包括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通过能源体制改革激发能源市场活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能源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和体制创新在推动能源革命中的关键作用,最终实现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的转变,体现了内涵式发展的理念。
而具体到光伏行业来看,在创新方面明显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尤其是在商业模式方面。无论是在整个制造业环节还是终端应用所衍生的业务环节,都面临着模式较为单一的“制造业化”问题。
另外一个在创新方面不足的佐证则是,受行业回暖刺激,光伏行业正重新引起各界的投资兴趣,但从现有资料来看,大多数的投资并没有新意,仍然在延续行业内固有的商业模式。
其实,无论是从竞争激烈程度还是从市场空间来看,光伏行业更大的机会应该在一些仍未开拓的领域,比如围绕着困扰电站投资的融资难、并网难、屋顶资源对接难等几大难题所衍生出来的业务机会。
诚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和市场会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但这也恰恰避开了争相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
创新不足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对于政策的过于依赖。
2014年上半年“分布式”电站的发展现状,无疑给整个行业提了一个醒,政策并不是万能的,要对其可靠性保持怀疑态度。
将决定行业发展高度
无论是从整个经济大势还是能源行业本身,光伏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自不必言。
不过,正如有业内专家所说,能源革命背后必然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竞争,而且是你死我活的争斗。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行业要想获得大发展,只能是“打铁还须自身硬”,而不是更多依靠外力。
光伏行业面临的问题显然不少,包括分布式建设中的屋顶资源、电站并网、价格补贴等。而在竞争对手方面,既有化石能源,也有来自其他新能源的竞争。
中国光伏行业要突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或许可以借鉴一些其他行业的发展经验,多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等来解决难题。
以分布式为例,当前所遇到的几大问题,大多均可以通过这一思路得以解决。
在屋顶资源方面,可以通过搭建相应的互联网平台来实现扩大资源对接面、扩大市场的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等目的。
而对于融资难,则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相应的交易平台,通过资源证券化等方式予以逐步解决。
同样,并网难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光伏发电不稳定、间隙性的自身特性所决定,这注定了其对电网是非友好型的。因此,应该从技术上思考如何尽可能的抑制谐波的产生,把光伏变成电网友好型电源。
除此之外,就大的方面而言,作为一个兼具智能化、互联网、大数据、金融属性等多种业态的行业,光伏发电如何更好的发挥这种优势,在能源体制变革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不仅将对稳固自身地位以及争取更大发展空间发挥巨大作用,还可能将极大地促进能源体制变革的破局。
整个能源体制方面大的改革方向已经基本确定,主要是打破垄断,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
具体来看,在破除垄断方面,对于网络型的自然垄断环节,特许经营方式应该对各种所有制的主体开放;行政主导下的垄断性竞争性环节的业务,也将加速放开。
国家能源局表示,为了保障《行动计划》所提出的2020年战略目标的完成,将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点推进电网、油气管网建设运营体制改革。
而在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上,国家能源局还则表示,将支持长三角区域稳妥推动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大用户直接交易,培育多元市场主体。
在推进电网改革以及发电主体多元化的大趋势下,光伏行业更有可能发挥自身的特性,主动布局能源互联网,在电力的直接交易方面进行一些可行的尝试,既可以为体制变革的破局提供现实的样本,同时也为自身争取更大的发展机遇,可谓一举两得。
三、技术破局的三大发力点
在近日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能源技术革命被放在了一个较为突出的位置。
具体到光伏行业而言,其未来的技术发展则可能包括以下几部分,制造业相关的技术进步、并网技术以及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光伏产品的技术开发。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如何解决“弃光”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大电网输出通道的投资建设外,解决光伏发电本身的波动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电网也是重中之重,而这与电站后期的智能化运维有关,其中主要包括对光伏电站发电量的预测以及监控。
除了作为能源供应者外,光伏的另外一大发展空间,则在于将光伏作为一个增加附加值的产品依附在其他产品上面,并由此开辟更大的市场空间。
破解“弃光”——输送通道与智能化运营并重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伟胜认为,从太阳能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方面来看,西部地区继续大规模发展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问题不大,但关键是受制于当地的销纳能力,如何将这些发电量进行外送是最大的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在外送通道建设方面,可能会提速。
在近日召开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表示,支持重点输电通道建设,增加外来电;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其中涉及长三角区域输电通道4条,新增输电容量2400万千瓦,总投资870亿元,建成后每年可减少长三角区域煤炭消费超过4000万吨标煤。
不过,电网通道可能只是解决目前面临的“弃光”难题的一个方面。对于光伏电站而言,还存在着由于本身所具有的波动性,带来的并网难问题以及调峰问题。
目前来看,对于如何解决波动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即通过智能化运营来降低光伏电站的不可控性以及适应性。
王伟胜认为,随着风电和光伏装机规模在电网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如何实现对光伏电站发电的精确预测以及控制,则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在确保安全以及预测后,才能够把光伏和常规电源进行统筹考虑,并尽可能地实现光伏电力的优先消纳。”
具体而言,消纳的前提是要预知,把不确定的问题变成基本确定,预知是基础;第二则是预测,通过精确的预测,能够把光伏和常规电源进行统筹,以实现光伏的优先消纳。
据了解,光伏电站的预测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预测明天、后天或者未来的,主要靠数字预报,是一种针对可再生能源所关心的气象要素的预报,因此需要一种定制化的数字预报;第二是超短期的,和现状有非常大的关联,预测未来两到四小时的,和目前的状态相关性非常强;第三则是和光伏电站本身的历史数据有关,根据历史数据建立模型来优化。
光伏消费品的技术开发
稍作一番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的一些新兴产业均重复着相似的发展轨迹,随着行业开始回暖,势必会再度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价格战将导致其毛利率不断下滑,最终回落至类似一般制造业靠规模以及精细的成本控制才得以生存的境地。
对于光伏制造业环节而言,如何摆脱产业周期困扰,开辟更大的市场空间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比如将光伏作为一种附加值依附在其他产品上面,以此获取更多的机会。
公开资料显示,业内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光伏大会上,汉能控股公司副总裁代明芳就介绍说,将砷化镓薄膜材料应用于移动电源,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可小视。而在具体的发展方向方面,将以民用为主、工业为辅,这有可能成为光伏企业走进千家万户的一个方向。“就是说任何可移动、携带或者穿戴的东西,都可以运用高效砷化镓薄膜技术。移动电源的应用领域,还包括像无人机的系统,消费电子类如远程电源、汽车、物联网等。从目前的产品来看,有的产品已经开始在市场上出售,有些则处于共同研发、共同开发或者在制造阶段。”
代明芳表示,对于上述领域而言,目前最主要的是如何把成本降下来,把产品产量增加上去。“2014年基本已经开始具备产业化,2015年、2016年随着市场发展会逐渐放大,同时成本会有大幅下降,保守预计,成本差不多是3美金左右。目前在高附加值的汽车市场里大规模生产以后,在中高端常规光伏应用电池领域,这个成本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
除此之外,围绕整个制造业环节的技术进步,也仍将是行业的焦点,并关系到未来与其他能源的竞争情况。
据了解,在“十三五”光伏科技规划中,电池技术仍然是关注焦点,包括低成本的晶硅电池、薄膜电池以及一些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
不过,就目前终端应用的现实来看,电池效率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放在整个系统中以及目前的并网环境来看,重要性则大打折扣。
对于整个制造业而言,辅材、装备制造,所需要弥补的缺口,可能要超过电池。
因此,基于目前所面临的贸易环境,对于光伏行业而言,应该在辅材、装备制造方面获得更多的突破,才能在未来可能出现的贸易纷争中,为中国赢得更多的反制手段以及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