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是国内多晶硅行业大起大落的几年。如今,随着全球光伏产业需求加快,多晶硅市场行情逐渐回暖,国内企业重拾信心纷纷复产、扩产,规模较大的在建、拟建项目不断涌现,投资热潮再次袭来。对此,业界专家提醒企业:多晶硅行业“重整河山”如火如荼,但不能忘记“旧伤”之痛,否则将有可能再次进入新一轮的困难期。
行业全面复苏平稳增长
内蒙古神州硅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曹忠向中国化工报记者介绍,过去几年,我国多晶硅产业走上了“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之路。2007~2011年,我国多晶硅年产能从0.45万吨猛增到14.6万吨,年均增长率达139%。2011年至2013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快速下跌,国内多晶硅企业陷入大规模停产的窘境。据统计,截至2013年上半年,国内43家多晶硅企业中仅有6家尚在开工生产,其余企业全部关门歇业,开工率仅为24%。
近年来,亚洲硅业青海公司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已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技改资金,完成117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图为该公司多晶硅生产装置一角。
曹忠指出,当时我国多晶硅行业遭遇“寒冬”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产能过剩。
2011~2013年,金融危机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国际光伏市场需求锐减,众多国外大型光伏企业相继破产,美欧又相继对中国多晶硅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同时,国内多晶硅产业产能增速却不断加快。2011年,全球光伏需求量约27吉瓦,但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已接近40吉瓦,产能严重过剩。
经历了这两年的困难期后,国内多晶硅行业终于盼到了曙光。中国化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3年下半年,国家商务部开始对产自美韩的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并出台诸多扶持优惠政策。在产业政策利好因素刺激下,多晶硅价格阶段性温和上涨序幕拉开,现货价格从2012年底的12万元/吨上涨至2013年底的14万元/吨左右,国内部分企业陆续恢复生产。
河南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多晶硅大型骨干企业。目前,该公司正在利用设在自己企业的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加快技改步伐,延伸产业链,力争2014年多晶硅年产量突破1万吨。图为当地有关领导视察企业技改情况。
“2014年以来,我国多晶硅行业呈现全面复苏和平稳增长态势。目前,国内在产的多晶硅企业有效产能在每年15万吨左右。今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行业实现销售收入95.8亿元,同比上升144.8%,实现利润约6亿元,新增投资约65亿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会长赵家生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上半年,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及下游需求旺盛影响,国内多晶硅现货价格表现出快涨缓跌的走势,从今年1月初的每吨13.7万元快速涨至16.7万元。截至2014年6月底,多晶硅均价同比上涨29.3%,组件均价上涨7.3%;多晶硅产量达到6.2万吨,同比增长100%,大约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41%;国内在产多晶硅企业由去年初的7家增至16家;多晶硅有效产能利用率达86%,同比提高59%。
内蒙古伊泰集团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的千瓦太阳能聚光光伏示范电站外景。该电站是全区最大的光伏电站之一。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多晶硅行业的复苏与国内光伏市场的全面启动不无关系。首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市场启动、产业规范、贸易纠纷和配套环境等方面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并将“十二五”装机规划由原定的20吉瓦提高至35吉瓦;其次,一系列配套文件相继发布,包括发改委《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财政部发电量补贴和资金拨付管理办法等相继出台实施,国内多晶硅产业发展环境逐步好转;再次,金融机构如银监会、国开行等也在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根据国务院精神出台金融扶持政策。此外,备受业界关注的中欧光伏贸易争端也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下,通过“限量、限价”方式达成和解,极大地促进了多晶硅需求的回升。
产业膨胀恐将再现旧痛
就在多晶硅行业急速转暖、蒸蒸日上之际,新一轮投资热潮也悄然兴起,这引发了业界的普遍担忧:产业膨胀或将再次使日渐步入有序发展的国内多晶硅行业旧病复发。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不完全统计,未来2~3年,我国新增多晶硅产能可能高达15万吨。其中,新建、拟建产能12万吨/年,包括内蒙古9万吨/年、陕西2万吨/年、新疆1万吨/年;通过技术改造新增产能5万吨/年以上,包括内蒙古盾安硅业、内蒙古神舟硅业、亚洲硅业青海公司、江苏中能公司、新疆四川瑞能公司、重庆大全新能源公司等。同时,还有众多新进入投资者,盲目投资现象再次爆发。
业界专家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除了国内新增产能之外,多晶硅进口供应量也会加剧国内市场过剩局面。工信部有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内地进口多晶硅4.59万吨,同比增长17%;进口额10亿美元,同比增长38.8%。其中,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量达3.4万吨,占累计进口总量的74.2%;通过我国台湾转口贸易方式进口量达0.5万吨,占累计进口量的10.4%。预计2014年我国多晶硅进口7万吨左右,国内产量10万吨左右,总供应量约17万吨,整体供需平衡。
专家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争端加剧,国内已经再现多晶硅投资过热倾向。同时加上目前现有国内产能及进口供应量,未来国内多晶硅市场供应量将非常庞大,而需求几年内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不能仅仅因为新疆、内蒙古等地具有能源优势便都一哄而上、盲目投资,要切实考虑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及当前和未来市场供需情况,需要全面调研审慎投资。另外,加工贸易已成为进口多晶硅规避正常关税监管的主要手段,大大弱化了我国“双反”应该取得的效果,国外通过加工贸易输入中国的多晶硅仍对我国多晶硅市场形成冲击。
内蒙古锋威新能源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永强分析指出,多晶硅行业不能忘记过去几年的伤痛,要把握好尺度,以销定产,以质定产。我国多晶硅行业如果再次盲目上马新项目和扩大规模,产能过剩危机就会一触即发。2013年,我国多晶硅产品供需基本平衡,2014年我国光伏产业总体发展形势向好,产业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但由于闲置产能的复产,全行业将面临阶段性结构矛盾以及市场供需压力,再加之外部贸易的不确定性,2014年国内多晶硅行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2014年全球按照45吉瓦的新增装机量、90%的晶硅电池、每瓦5克的多晶硅耗量计算,全球太阳能多晶硅需求约为20万吨。加上过剩电池量与库存,2014年全球多晶硅实际需求可能仅为23万吨左右,其中国内需求预计只有15万吨左右。因此,多晶硅行业一定要加强行业自律,考虑市场接纳量。”赵永强说。
深度洗牌需加快调转
多晶硅行业要重视的旧痛复发风险,不仅是盲目投资和无序扩张。赵家生表示,我国多晶硅行业才刚刚起步,而多晶硅作为能够满足未来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基础原材料,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企业必须在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入,提升全行业的竞争力。目前,在经过行业深度洗牌之后,综合实力较差的三线企业已经退出市场,部分企业则通过技术改造、引进更低成本技术或者新建产能来提升自身竞争力。所有企业都应该认清形势,真正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而非规模或者产量的竞争。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才是行业发展根本。
赵家生认为,技术更新换代与淘汰落后产能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多晶硅企业加强自身技术的提升,落后的企业自然就被淘汰,未来国内多晶硅企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就会提高。一方面,从当前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来看,硅烷流化床法是未来替代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的全新技术。硅烷流化床工艺流程短、副产物少、能耗物耗低,单位综合电耗仅有20千瓦时,硅烷纯度也很高,制成多晶硅的质量较好。虽然这一技术的成熟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和过渡,改良西门子法在近几年内并不会马上被淘汰,但是从目前硅烷流化床生产实践和主流企业布局看,随着改良西门子法技术提升极限的到来,以改良西门子法为主流的企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另一方面,未来能源价格可能会大幅度下降,预计多晶硅价格仍会有一段困难时期。各企业可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从而渡过难关,未来多晶硅产业集中度还会大幅提高。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调查专员宋和平则认为,多晶硅行业要长远发展,光靠贸易救济是行不通的。在渡过困难期后,企业要痛定思痛,追溯造成困难的根本原因,在技术进步上更加努力,时刻谨记企业在困境中摸爬滚打的艰辛,把握现在的好时机,坚决不能重蹈覆辙。尤其是骨干企业、有实力的企业要做强,提升综合竞争力,从而把整个多晶硅行业带入正轨。
新疆、四川、内蒙古和云南等地的一些大型多晶硅企业负责人还提出了行业发展建议:一是因不同地区企业成本结构和要素差别很大,导致各企业对外宣布成本千差万别,对行业及国家造成了误导,不利于国家正确引导行业发展,因此建议国家对多晶硅产品成本标准予以规范,既明确现金成本、生产成本、全成本的分别组成,也要说明折旧年限和费用摊销原则及单位产能投资,同时在一个统一的可比口径公布能耗物耗水平;二是建议实行多晶硅出口退税,让国产多晶硅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全球的多晶硅行业竞争;三是希望各地都能落实对光伏电站并网及电量收购兑现政策;四是国家应考虑将多晶硅列为加工类禁止项目,减少国外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等,为我国多晶硅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2013年全球十大多晶硅企业产能/产量
企业国别 2013年产能(吨) 2013年产量(吨)
江苏 中能中国 65000 50400
Wacker 德国 52000 46000
OCI* 韩国 42000 35000
Hemlock* 美国 42500 33000
REC 美国 25000 20500
特变电工 中国 17000 7900
Tokuyama* 日本 15400 7500
MEMC* 美国 8000 6000
大全新能源 中国 6000 4800
亚洲硅业 中国 5000 4000
合计 277900 214700
注:*为估计值
2013年全球十大硅片企业产能/产量情况
国别/地区企业 2013年产能(GW) 2013年产量(GW)
中国大陆 协鑫 10 8.6
中国大陆 英利 2.8 2.3
中国大陆 昱辉 2.2 2.1
中国台湾 绿能 2 1.9
中国大陆 旭阳雷迪 1.8 1.6
中国大陆 赛维 3.3 1.5
中国大陆 晶科 1.8 1.5
韩国 Nexolon 1.7 1.3
中国大陆 隆基 1.3 1.2
中国大陆 天合 1.4 1.2
合计 28.2 23.2
数据来源:中国光伏产业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