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两晶硅巨头炮轰薄膜 汉能成众矢之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16  浏览次数:431
核心提示: 9月12日消息,贸易战外患初定,光伏圈又上演晶硅、薄膜两条技术路线的双手互搏。在9月11日的2014光伏领袖峰会上,保利协鑫执行
      9月12日消息,贸易战外患初定,光伏圈又上演晶硅、薄膜两条技术路线的“双手互搏”。在9月11日的“2014光伏领袖峰会”上,保利协鑫执行总裁舒桦和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宋登元力撑晶硅,直指薄膜路线薄弱之处。

  保利协鑫执行总裁舒桦表示,经过十年多的发展,晶硅的转换效率提升,现在已经超过23%。薄膜技术也在成长,随着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它的应用市场,特别是在建筑一体化这类局部特定市场,薄膜技术还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今后晶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晶硅转化效率甚至可以达到25%以上。从综合性价比上来看,能够应用在商业化的光伏发电技术,今后仍然会是晶硅技术。目前50%以上太阳能发电技术利用晶硅技术。

  “可能未来还会兴起其他技术,比如光热发电等其他应用太阳能的发电技术,但是在近期以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技术、效率成长、成本和平价上网,以及政府补贴,走进千家万户的市场应用情况来看,晶硅路线仍然占据太阳能发电主流”。舒桦认为晶硅的优势已经是既成事实。

  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宋登元特别提出薄膜电池的成本和材料支撑性问题。他表示,实际上,太阳能发电除了晶硅和薄膜,还有其他技术,比如聚光电池、钙钛矿技术等。但要想在市场上有比较好的表现,还有非常重要的红线是成本,因为“光伏行业的本质就是成本为先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从发展来看,最重要的是哪个技术路线的度电成本更能接近现在用户能够接受的价格”。他举例说:“假定光伏转换效率能做到80%,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但需要一千美元一度电的成本,用户可能就说,我不买。如果转换效率虽然不高,只有2%,但是是有机电池,涂油漆不需要高温、高真空,成本只有20美分,跟用户推销,可能用户就会说这个好,电无非就是要点亮灯,能点亮就行了”。

  他表示,从薄膜和晶硅电池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端倪。2009年之前,薄膜电池发展很快,因为当时晶硅非常贵。2009年时的市场份额,薄膜占16%左右,晶硅占83%。后来晶硅逐渐回归本身价值,价格从400美元回归到50美元、30美元、20美元。而且晶硅的转化效率提升更快。晶硅技术发展带来的度电成本降低,反映在市场上非常明显。2009年之后的5年时间里,薄膜电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晶硅的份额越来越多。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薄膜电池占9%多一点,晶硅占到接近91%,“预计2014年晶硅比例会上升到92%,薄膜电池下降到8%”。

  “对于光伏技术发展最重要的是材料支撑”。此外,宋登元还提出,原材料的供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晶体硅在地壳中占27.1%,而薄膜电池用的材料,比如铬、镓、铟、硒都是地壳中非常稀有的元素,特别是铟。按照国家规划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规模,如果大规模发展薄膜技术,材料的可支撑性是问题。

  近期走晶硅路线的多家光伏企业人士发言中颇多直指薄膜之语,眼看国内市场政策日益明朗,即将红火放量,却见光伏圈内战炮火再起。多发炮弹指向之处,隐约可见的就是众所周知力推薄膜技术的汉能。

  近日刚入选福布斯“中美创新人物榜”的汉能控股集团主席李河君已经立志要在薄膜领域“领先一把”。汉能在过去两年接连将薄膜太阳能企业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收入麾下,并对外表示,其铜铟镓硒(CIGS)组件量产转化率已达15.7%,获得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的最高转化率达到20.5%。砷化镓(GaAs)单结电池片转化率为28.8%、双结电池片达到30.8%,汉能集团称,这也是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转换率最高的世界纪录。

  李河君多次强调,未来太阳能的创新应用在于“移动”,光伏一体化主要是指薄膜。晶硅没有优势,是过渡性产品,薄膜化,柔性化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汉能希望薄膜组件可以缝在衣服上,嵌入背包中,人类将能够像绿色植物、像“叶绿素”一样,直接利用太阳能。

  虽然薄膜路线一直受到各种质疑,但汉能与特斯拉[微博]在电动汽车充电站领域的合作,或许给人带来了更大想象空间。汉能作为首家和特斯拉达成合作协议的中国充电站供应商,将利用其薄膜柔性光伏系统为特斯拉建设首批位于北京的两座充电站,并在上海嘉定汽车城提供第一座超级充电站建设,在未来还将陆续建设共七大超级充电站网络。

  “有多种技术路线才能造就技术多样化,造就竞争,这样才能推动成本下降。关键问题是,哪一种技术能够很快把成本降下来,也就是把每千瓦的光伏组件变成系统,发成电的成本降下来”。虽然目前各种技术路线非常多,但哪些能真正产业化,能被市场接受,“看市场表现大家就非常清楚了”。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宋登元在峰会上这样总结。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