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看光伏和LED企业怎样圈到“补贴大红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24  浏览次数:549
核心提示: 近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
      近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地方政府隐瞒收入823亿,违规补贴1261亿。几乎同个时间点上,厦门信达(10.68, 0.03, 0.28%)、华灿光电(12.450, 0.00, 0.00%)等光伏上市公司纷纷对外公告了收到各级政府财政补贴、资助资金的信息。南都记者随后调查发现,光伏和LE D企业成为近年来最容易获得政府补贴的公司,许多民营公司正是凭借这一优势拿到补贴。不过,在丰厚的利益诱惑驱使下,地方财政资金补贴乱象一直没有平息。

  乱象1:补贴数额巨大

  中国政府投向光伏和LED企业的真金白银足以让其它行业羡慕不已。以有着国内LED芯片“一哥”之称的三安光电(13.50, -0.09, -0.66%)为例,公开财报显示,如果将2010年至2013年三安光电收到政府补贴金额与当年的净利润相比,结果分别是60%、86%、60%、45.7%。

  这种补贴案例在光伏产业中也不少见。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利科技(20.00, -0.05, -0.25%)拿到政府补贴约374万,业绩仍报亏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12亿元。华灿光电在2013年拿到政府补贴约1.36亿元后,全年仍亏862万。具体到广东市场,在“十二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拟每年投入4.5亿元设立LED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乱象2:骗补案例频现

  事实上,对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补贴”并非中国独有,即便是美国,2009年也给可再生能源补贴了252亿美元。中国的“光伏和LED补贴”哪里出了错?

  答案在国家审计署于2013年6月发布的审计报告浮起。该报告显示,安徽省中节能投资有限公司大功率LE D绿色照明项目通过虚假申报资料,骗取中央财政节能重点工程投资补助资金990万元。广东雪莱特(10.02, 0.00, 0.00%)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骗补345.5万元,东莞百分百科技有限公司骗补23.2万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坦言,谁来认定是否符合补贴标准,这里面存在着很大的寻租空间。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手握的审计报告是往年的“加长版”,多出来的篇幅就有一部分用在批评“违规补贴”上。刘家义在报告中直陈要害,“由于财政专项资金种类多、项目杂,参与分配部门多,由基层逐级审核上报,信息沟通不畅,加之审核监管不到位,弄虚作假问题比较严重。”

  据国家审计署统计,2013年,地方政府隐瞒收入823亿,违规补贴1261亿。

  路径图:申请补贴得“闯三关”

  企业想要拿到政府的补贴,手法也有很多讲究

  广东省某LE D企业董事长张伟(化名)向南都记者透露,“全省保守算6000家LED企业,每年能获得补贴的不超过一百家,大型上市公司拿到补贴的几率明显高于中小企业。”

  据其介绍,一家LED拿到政府数十万、甚至百万级专项补贴,至少得过“三关”。第一关是通过广东标杆体系认证,直白点说,就是LED产品的“广东标准”,比如LED产业共性与关键技术集成(专题编号0802)中的“申报方向三”含如下验收条件:至少有3款产品通过广东省标准光组件审核,并进入广东省标准光组件产品编码目录。这意味着,加入标杆体系,就得经过一系列产品、工厂检测认证。

  接下来要打通第二关:企业一旦加入了多个LED产业联盟,则获得补贴的机会要加大许多。然后,联盟推荐进“花名单”,再过专家评审这关,即第三关。

  此外,上大项目也能加分。原《新产业》杂志总编辑孙燕飚说,“如果大家都在做重点项目,那就看你的项目规模够不够大。

  补漏洞:从“事前补贴”到“事后补贴”

  其实,政府已经发现了补贴政策上的漏洞,正在改变以往粗犷式的补贴方式。南都记者多方了解到,以前更多是“事前补贴”,即项目投资方在项目开建之前拿到补贴,现在则倾向于“事后补贴”。

  以重庆为例,当地政府规定,手机面板生产商如果将产品供应给给重庆客户时,每销售一块手机面板,一个产品可以补贴几分或几毛钱。这样,下游买产品时,相应降价,相当于上下游都享受了补贴。

  另外,今年以来,广东省科技系统重点开展了一项“阳光再造行动”,推动科技专项投入全流程公开。科技项目的指南编制、项目申报、立项结果、项目成果等关键节点信息,面向社会公众充分开放。同时,涵盖科技业务全流程的“痕迹”管理,可以做到责任到人,有效追踪。

  剖个案:雪莱特这样套取345 .5万补贴

  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套取高额补贴事件在公众面前曝光,缘起于2013年6月,国家审计署对“三款科目”资金审计情况的公布。

  据国家审计署透露,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效照明产品推广项目,通过将销售给大宗用户的照明产品以居民用户形式申报,套取中央财政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补贴资金345.5万元。

  只是将申报的用户种类“偷梁换柱”为何就能多拿到几百万的补贴呢?这要从补贴政策的出台开始讲起。2007年12月28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项补贴资金由财政直接补给中标企业,再由中标企业按协议供货价格减去财政补贴资金后的价格销售给终端用户,使大宗用户和城乡居民成为最终受益人。具体来说,“大宗用户每只高效照明产品,中央财政按中标协议供货价格的30%给予补贴;城乡居民用户每只高效照明产品,中央财政按中标协议供货价格的50%给予补贴。”

  南都记者查阅雪莱特公告发现,从2008年该项补贴政策正式实施的第一年起,雪莱特公司连续5年拿到中标合同。比如,2009年,该公司高效照明产品推广任务量为840万只;2011年,该公司又拿到了高效照明产品推广任务180万套。

  另据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广东省2011年至2012年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类支出科目资金的审计决定》、广东省财政厅发布的《关于收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通知》及佛山市财政局发布的《佛山市财政局关于收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通知》披露,2010年至2011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期间,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199.12万只销售给大宗用户的照明产品以居民用户形式申报,总计骗345.5万元。也就是说,只要将用户种类在申报时换一下,平均每个产品就能多拿到超过1.7元的补贴金。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