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分布式光伏:亟待建立可行的赢利模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16  浏览次数:447
核心提示: 据报道,本来被多方看好,一进市场却回应寥寥。当下,分布式光伏正在践行这条尴尬的商界规律。  4月8日,在顺风光电宣布收购
      据报道,本来被多方看好,一进市场却回应寥寥。当下,分布式光伏正在践行这条尴尬的商界规律。

  4月8日,在顺风光电宣布收购无锡尚德获得董事会全票通过的当天,其透露了2014年光伏新增并网装机目标,分布式光伏仅为600兆瓦,占比1/5。

  如果与过去1~2年的分布式光伏现状相比,600兆瓦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容量。但从2013年8月至今,我国涉及分布式光伏的政策多达14条之多,最明确的是在2014年3月,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2014年全年装机8吉瓦的目标。于是,诸如“多地启动分布式光伏申报”“一批分布式光伏项目上马”等说法不断在网络出现,让人感到分布式光伏市场即将引爆、且前景光明。

  但前景大并不等于“钱景”好。连行业“黑马”的顺风光电都不过如此,那些银根吃紧的企业,在投入上势必更加谨慎。而眼看2014年已几近过半,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分布式光伏市场?

  机会难落地

  其实从2011年产能过剩时算起,光伏行业已经就“政策落地”自我反省了无数次,但直到4月17日的“2014光伏电站投资与金融峰会”上,某光伏企业负责人仍在表示,会保持分布式和地面电站1:4的比例,除非“后期分布式政策明确”。

  可见,分布式光伏现阶段发展必须依靠政策驱动。但现实是,中央政策方向态度鲜明,地方落地细则跟进不足,于是影响了盈利模式的形成和融资渠道的打开。

  融资渠道未能打开根本上是由于盈利模式的不确定性。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分为自发自用和余电上网两种,对于工商业用户来说,自发自用的发电收入相当于“工商业电价+补贴电价”,而余电上网的发电收入相当于“火电脱硝电价+补贴电价”,自发自用的比例变化导致了项目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不仅如此。目前,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没有统一收费机构,而企业间的对接给收费带来一定的风险。缺乏政策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大多人会对分布式光伏未来收益率稳定性持怀疑态度,建设方很难将分布式光伏项目直接出售给用户,更多是采用收取电费的方式获取收益,而用户持续使用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分布式光伏的明确目标提出已过60多天后,国开行尚未向国家级分布式光伏示范区中的任何一家发放贷款,其他商业银行也仅停留在与分布式电站的接洽阶段。

  而证券和基金的探索虽然不时出现,却难成气候。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是,近期募资额为50亿元的国灵光伏应用产业投资基金。但如果按照1千瓦8500元左右的建设成本计算,仅上文提到的顺风光电一家,就需要500亿元。而根据公开消息,光伏基金的首批5亿元就已经有5~10家企业来分享,平均下来,基金不亚于杯水车薪。

  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也在近期直指政策,“中央政策不能覆盖全部,地方政策要提供补充”。

  模式欠挖掘

  除了部分政策,当下该受板子的还应包括企业。从3月份开始,一些光伏企业在多个场合呼吁调整光伏补贴。不止于此,部分光伏行业协会的资深人士也指出,中国今年要完成8吉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目标较难,原因是“财政部的补贴政策并不是真正鼓励分布式发电”。

  事实上,从分布式项目模型理性分析来看,若假定分布式光伏电站单位投资为8.5元/瓦、年发电利用小时数1100小时、组件年衰减率0.08%等前提,单个分布式项目投资回收期约6~9年,内部收益率高于10%。也就是说,即使在只考虑国家度电补贴0.42元的情况下,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收益率仍具有一定吸引力,补贴电价并非行业没有快速发展的主要症结所在。

  如果说此前因为缺乏政策支持导致盈利前景不佳,企业的呼吁尚可理解。而当下不同,补贴电价能够保障项目的基本收益率,经过2年的行业洗牌,存活下来的光伏企业具备相对更好的资本实力和生存能力,一味提高分布式补贴电价并不能有效解决行业的发展问题。

  更要命的是,对政策补贴的过于追捧和依赖,让企业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对于任何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政策可以出台,示范可以扶持,但模式还需靠企业自己去挖掘。

  但是,盘点涉足光伏分布式的上市企业,会发现采用的商业模式分为两种。一种为EPC,即项目建设完毕后直接出售给用户,这种模式存在较大难度,因为分布式收益率存在一定的风险,用户很难接受直接收购电站。另一种为BOT,即项目建成后与用户共同运营光伏电站,将分布式电站收益进行分成,但这种模式下,项目建设方存在收益不确定、回款不及时等风险。

  当然,企业不愿涉足盈利模式有自身的客观原因。棘手的原因是,建设需要涉及当地政府、企业、电网等多方利益,但分布式项目体量小、项目分散、可复制性差等,民企要通过自身能力,形成可复制盈利模式的难度较大。

  但试想,如果没有好的模式出现,即便补贴继续提高,行业仍会持续“烧钱”的状态。更何况在4月17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已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补贴继续增加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唯一的出路是另辟蹊径、挖掘商业模式。

  路径需慎择

  同样,对分布式光伏路径的选择也不宜跟风。众所周知,跟风是中国商业经济的一大特色。当一个新的领域受到支持时,投资往往会一哄而上,从而导致产业的某一两个方向竞争过于激烈。

  当前,即便分布式光伏的市场规模足够大,并且尚处于早期阶段,但跟风的影子已经出现。自3月后,个人光伏的投资和消息层出不穷,但投资工商业领域的信息却很少在公开媒体中出现。

  且不说跟风自身引发的后果,因为在一些专业机构分析者看来,眼下投资个人也并非最好的尝试。

  对于分布式光伏发展路径研究较多的华创证券就此指出,未来,首先是要通过政策的修改和落实,让分布式光伏市场逐步拥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能够在工商业领域进行大规模推广,而非立即推广个人使用。随后,当分布式光伏度电成本降低至居民用电价格,实现平价上网,才能进入第二阶段,即家庭分布式光伏市场爆发;而第三阶段是,在成本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分布式光伏系统与储能系统结合,才能成为家庭日常投资和消费的必需品。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