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佘海峰:“双反”危局中自有机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10  浏览次数:409
核心提示: 在光伏制造业遭遇严冬的几年里,佘海峰所带领的中盛新能源每年的毛利则达到30%。这归结于我们转型的成功。佘海峰这样说,如果说
     在光伏制造业遭遇严冬的几年里,佘海峰所带领的中盛新能源每年的毛利则达到30%。“这归结于我们转型的成功。”佘海峰这样说,“如果说传统的光伏制造业是"红海"的话,我们不想参与这个"红海"的竞争。中盛已经成功挺进"蓝海",即光伏解决方案产业链。”

  2013年底,中盛新能源从中盛光电集团独立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中盛新能源将彻底退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制造,而专注于产业链下游—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如今,这位出身中文系的CEO正积极筹划着公司的融资事宜。“对于我来说,很多事情也是边学边干,但是做光伏产业链的下游是轻资产,要想把市场做大,必须要上市。”佘海峰表示,“中盛新能源已启动在美国的上市进程。”

  转型:一拍慢一拍快

  在今年4月份刚刚完成一轮3000万-3500万美元融资的中盛新能源,已经明确明年在美国上市的目标。为什么中盛新能源依旧选择锁定美国的资本市场?

  “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概念股和对太阳能股票的信心正在复苏,吸引力越来越高。而且在美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入是比较专业的,他们看了那么多年与太阳能有关的股票,越来越专业。”佘海峰坦言,“像我们公司这样一个概念或者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可能会更受欢迎。”

  佘海峰举例指出,像英利和SolarCity的市盈率和市值是多少,英利全球每年的销售量是SolarCity的约5倍,但是它的市值只有SolarCity的1/10,这就是制造企业跟做下游的整体智能化解决方案企业的价值所在。

  之所以需要密集融资,佘海峰正是在为中盛新能源的第二次转型铺路。首先是希望在未来花5年的时间做成全球智能化电站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前一段时间筛选了12个国家,我们迅速占领了这12个国家的市场,去设立子公司,去开发电站。其次是希望我们的技术解决方案也是全球最好的。“这是我一直以来坚信的观点,任何商业模式必须是以技术作为支撑,如果只讲商业而没有技术的话,这种商业模式很快就会死掉。还有就是整体解决方案,端到端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中盛在成立之初与绝大部分国内的光伏制造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就是一个纯粹的光伏组件供应商,而且是跟在大企业后边亦步亦趋,当时尚德做什么我们就跟着做什么。”

  佘海峰讲述道:“但是我们没有赶上2006年、2007年的那一波IPO大潮。我记得当年我们刚刚启动上市,在一个礼拜时间里就遇到了金融危机,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导致我们这一步没赶上,差了这一步就没有从资本市场上拿到大钱。”而正是这慢一步逼得中盛不得不在2008年转型。

  从外到内的蓝海模式

  然而,当初的被逼无奈最后却逼出了一条生路。而这条生路一言以蔽之就是“跳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制造业,专注于下游的智能解决方案”,聚焦产业链下游,这就是中盛找出了的差异化发展的“蓝海”。

  佘海峰指出:“我们看到光伏行业里不管是光伏组件还是电池片,整个光伏的下游集成技术全世界都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基本上跟国外同步。或者说当时中国没有开始做,但是国外也只是刚刚开始做,所以井没有航母级的大公司,也都是一些粗放型的公司,因此我们是有信心能够做起来的。”而中盛的好运气也在这时到来,成功“收购”了一支德国的技术团队,这样中盛就具备了做下游解决方案一整套的技术。而后来中盛在整个欧洲的发展完全依赖这个核心团队。

  而中盛的浴火重生也正是从海外市场开始。1月27日,中盛新能源宣布约旦安曼大学屋顶项目全面竣工井网,公司解决方案服务已深人扩展至中东新兴市场。2月20日,中盛新能源宣布与美国太阳能系统开发商St““t“S1““达成合作,成为St““t“S1““公司首选组件供应商。3月6日,中盛新能源宣布计划2014年在英国投资建设完成超过50MW的光伏电站项目,这批项目将由5-6个单体规模在10MW左右的地面光伏电站项目组成。

  目前,在美国旧金山、德国慕尼黑、意大利米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以色列特拉维夫、韩国首尔、日本东京和智利圣地亚哥都有中盛的分支机构。“中盛的业务有90%都是在海外,不过2014年我们开始专注中国市场,把2014年作为中国市场启动的重要一年,我们在中国开发的很多电站基本上都与央企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我们人股做小股东,他们做大股东,然后我们提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在中国市场明确的战略。”佘海峰表示。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