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暖色重现 在扶持政策的不断刺激下,国内光伏企业业绩大多有所好转,光伏产业正在走出阴霾。然而,能否脱离“蛮干”、走向正轨还有待时间检验。
经过两年的调整,光伏企业正在走出寒冬。事实上,光伏产业回暖在三季报中已经显现。据数据显示,前三季度A股26家光伏企业合计实现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近16亿元,均值为6108万元,较上年同期的3133万元增长了约95%。
后市看好 今年四季度以来各地光伏电站呈现投资趋热,光伏概念也表现强势。尤其是西部光伏电站建设进度加快,带动众多组件商、硅片厂商出货大增,产品毛利率亦有所提升,有望为全年业绩增长带来支撑。与此同时,此次国家出台的0.42元/千瓦时的补贴幅度也远超业内预期。国内电价补贴政策被视为整个光伏业扭亏为盈的关键。
此外,继7月出台光伏“国八条”、9月出台《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后,日前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从2013年10月1日起到2015年12月31日,对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利用太阳能生产的电力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也大大刺激了产业的回暖。税是基于盈利,盈利是基于成功并网、成功卖电、成功收到款项,真正地实现盈利,减税才有意义。因此,政策落实比制定更重要,还需看后续的跟进。
政策引“源头活水” 今年以来,光伏领域的鼓励政策不断,与此同时,光伏产业的信贷政策也出现好转。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发布的《促进银行业支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提出,实现授信客户导向管理,避免光伏产业信贷政策“一刀切”;实现灵活信贷管理,支持光伏企业走出困境;积极支持兼并重组,推动光伏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规范利率管理,降低光伏企业财务负担等措施。
融资空间有望打开 据国开行内部人士介绍,为了落实8月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金融服务的意见》,国开行正会同地方政府和部分光伏企业共同研究电站再抵押融资问题。据悉,未来一个可行的方向是资产证券化,即以电站的未来收益作为抵押,通过在证券市场出售以获取资金。总的来说,引导政府资金投入产业是大方向,未来商业银行对光伏企业融资放贷也有望进一步扩大。
就目前来说,光伏企业融资基本上都是在电站建设完成之后,以土地为抵押担保,这一流程耗时较长。而如果贷款主体是分布式光伏企业,则更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光伏电站资金占用大且回收期较长,只有少数银行能够提供贷款,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占大头。资产证券化在国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德国、美国早就实行以电站为抵押、以电站未来收益打包融资、以国家每次补贴为还款的融资模式,引入证券、基金、信托、保险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实现对企业贷款,而我国目前正在研究这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