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浙江嘉兴姚庄工业园宝群路上的蓝色厂房里,工艺流水线开足马力,数以万计的光伏电池在上面“流动”。半个月前,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但这家以美国市场为主的光伏企业厂房里依旧忙碌异常。
“由于我们提早进行的全球化布局,这一轮美国双反调查对企业的影响并不大。”昱辉阳光市场部经理陈艳说。随着我国超过美国正式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数量也随之激增。61天、11起双反调查——自今年1月1日至3月3日,美国商务部以平均6天一次的频率不断挥舞贸易“大棒”,对我国钢铁、光伏产品、化学原材料、电子产品、水产品等近15种商品发起贸易调查。在贸易“大棒”面前,国内企业纷纷行动起来,有的转移产地应对可能的贸易处罚,有的抱团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有的则通过商会与美方谈判协商解决。
光伏企业转向全球布局
经历过为期一年多的中欧光伏谈判后,在年初的这一轮美中贸易摩擦中,国内光伏企业成为了最有准备的一个群体。
“其实,早在2011年,美国第一次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时,我们就开始进行产业转移了。”陈艳介绍,那一年开始,昱辉的大陆工厂负责对太阳能电池的初步加工,然后运送至台湾工厂进行贴牌,之后再将成品出口到美国市场,从而规避美国双反调查可能带来的惩罚性关税。
2012年,昱辉进一步在全球很多地方进行产业布局,先后在印度、马来西亚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虽然这次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扩大了对中国大陆光伏产品的限制范围,而且对中国台湾地区也提出反倾销调查,但受益于其全球化的产业布局,昱辉依旧可以通过在全球其他地区的生产基地规避美国的贸易限制措施。
“现在国内光伏企业进行全球化布局已经成了一种常见模式。”中国机电协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近年欧美国家一轮又一轮对国内光伏行业挥动贸易大棒的过程中,国内光伏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生存法则,全球化建厂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国内光伏企业的加工厂,已开到印度、马来西亚、韩国、南非、波兰、墨西哥等几十个国家,虽然这增加了不少成本,但可以有效规避美国等国可能的惩罚性关税,还是比较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