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单晶硅厂商祭出“新法宝” 欲夺国内电站市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25  浏览次数:488
核心提示: 面对激烈的竞争,国内单晶硅厂商祭出了新法宝树立行业标准。国内主要的几家单晶硅片生产商近日联手推出了两类新的单晶硅片尺寸
       面对激烈的竞争,国内单晶硅厂商祭出了新法宝——树立行业标准。

国内主要的几家单晶硅片生产商近日联手推出了两类新的单晶硅片尺寸标准,希望借此抢夺长期占据市场主流的多晶硅片产商份额,不想错失国内及东南亚的光伏电站建设热潮。

不过,新标准虽然有利于客户的使用,但多晶硅不断扩张的产能仍让单晶硅厂商们感到忧虑。

统一生产标准

隆基股份董事长李振国向记者表示,以往单晶硅片的标准并不统一,虽然包括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卡姆丹克、晶龙集团、阳光能源等这些单晶硅片生产商有较为接近的直径(如200毫米到210毫米)和边距尺寸,但仍令客户出现选择性困难。

规格不统一的话,单晶硅片厂商无法大规模地批量生产同一规格,“如A公司要的是一个硅片尺寸,B公司要另一个尺寸,在我们生产端就要用不同的生产装置。而如果A公司的效益不好,其可能采购硅片的数量不够,我们又会增加相应库存,并且这批原来供给A公司的货也无法卖给B公司。”

现在,几家大的单晶硅企业有了统一标准之后,这个问题就会得到相应解决。

他透露,目前大家共同推出了“M1和M2”两种单晶硅片的规格(205毫米和210毫米),上下游产业链都可降低一些成本,生产线的各类装置也可得到充分利用,如单晶M1是在156原片上增加1.63%的面积,以电池片19.2%的转换效率作为参考的话,单片功率的电池片可达到4.66瓦;按照电池片每瓦3元计算,每片增加了0.2元的价值,这对于下游客户也有帮助。

电站项目建设商航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丁文磊表示,目前这5个公司的产能约在5G到6G瓦,而国内整体的单晶硅片产能在6G~7G瓦之间,5家大型企业占据了单晶硅片全国产量的90%,他们的技术标准统一有利于行业发展,“而且他们制定的标准,不会让其他中小型单晶硅片厂商的生产线有大改动,大家应较容易地达到这一标准”。

他同时表示,在标准制定中不涉及价格问题,因而不存在价格同盟的垄断嫌疑。

意在抢夺国内下游客户

几家大型单晶硅片企业的联手,另一深层次的含义则在于,他们希望能从多晶硅厂商手中抢夺到更多的组件厂商和电站客户。

光伏产业链的主要构成是多晶硅、硅片、拉棒、切片、电池以及组件、电站建设。在目前,大概国内70%以上的硅片行业由多晶硅片把持。类似隆基股份、卡姆丹克这样的单晶硅片制造商的大量电池客户都集中于海外。这主要是因为海外客户对质量要求更高、价格敏感度不如国内客户、国内单晶硅片厂商希望能有较短账期(海外客户账期相对于国内客户更短)。

国内的电池厂之所以喜欢多晶硅片,是觉得单晶硅片标准不如多晶硅片标准那么简单,而且单晶硅片的整体价格高于多晶硅片。李振国说,通常同类型的单晶硅片报价可能要比多晶硅片的报价高出20%左右;而将硅片制造成组件后,单晶硅片也比后者高出3%到5%,因此国内的组件厂商更愿意选择多晶硅片。

更重要的是,与海外电池、组件厂不同的是,大量国内组件厂商自己也拥有多晶硅片的产能,他们需消化自身的上游硅片产能。而在对外销售自己的组件时,这些组件厂也愿意向客户推荐更便宜的多晶硅组件,这其中就有英利绿色能源、天合光能及昱辉阳光等。

“让人感到担忧的是,目前大量国内的组件厂商还打算在明年扩产,因而对多晶硅片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国泰君安光伏行业分析师侯文涛说道,“以往在海外有一些组件或电池厂商,他们向欧洲供货也很方便;但现在随着国内整体电池和组件制造能力的不断增强,今后一些海外的电池、组件公司很可能会委托给国内代工,那么势必又会令单晶硅片企业丧失一些客户。”如卡姆丹克,其在2012年的总收益中,有77%来自于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客户。

李振国说,海外客户之所以青睐价更高的单晶硅片,一大原因是,单晶硅片的发电效率、电站整体投资回报率等,都高于多晶硅片。单晶硅片制造的P型、N型单晶电池销量在23%和27%,而多晶电池则在20%上下。但国内客户更多的考虑是一次性的低廉采购成本,“所以我们需要推出统一标准、效率更高、售价不变的产品给客户选择。当然,一时之间让国内下游客户接受我们这样的定位产品,确实需要一定时间。”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