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能过剩局面未改
“尽管产业发展外部环境不断改善,业界对于中国光伏行业回暖预期乐观,但从目前中国光伏整个产业链来看,无论是上游制造业还是下游电站开发,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德勤中国清洁技术行业主管合伙人金凌云说。
近日,德勤发布《2013中国清洁技术行业调查报告》(下称《报告》)称,由于此前严重的过剩局面一直未能根本改观,2013年中国整个光伏产业链产能过剩仍很严重。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以来,国内光伏业产能达40GW,实际出货量仅11.5GW,这意味着结构性产能过剩状况依然明显。
从下游电站开发来看,目前电站建设坐享如电价补贴和增值税减半等一系列直接财税利好,投资收益率能维持在10%以上水平,导致电站开发进入了井喷阶段。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披露的达成意向、签约以及正在开发建设的光伏项目达到130GW,甚至比国家新拟定的到2015年装机容量达35GW的“十二五”目标还要高出3倍之多,潜在产能过剩问题已不容忽视。
光伏产业内在问题重重
欧盟委员会终裁我国121家(占我国调查期内对欧盟出口总额的80%左右)光伏价格承诺企业被免征“双反”重税,除价格承诺企业外,对中国光伏组件与电池征收47.7%~64.9%不等的“双反”税。至此,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大棒轻轻暂放。但值得注意的是,光伏行业自身仍存在不少根源性问题亟待解决。
问题一:光伏行业技术门槛低,扩张迅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所长王世江认为,光伏行业的技术都固化在设备中,企业花钱从国外进口设备就能生产光伏产品。
问题二:“但从全球产业链来看,中国的光伏产业并不处于优势地位。”金凌云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最大的特点是“两头在外”。所谓“两头”,一头是产业链上游的硅料和硅锭生产,另一头就是产业链下游的光伏产品应用。我国光伏产业排名前5位企业的产品几乎90%以上都是用于出口,而上游的硅料和硅锭生产也在很长时间内依靠国外的技术。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特点”也是光伏行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
问题三:中国的光伏产品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广州大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文认为,光伏发电并网难问题没有解决,国内需求市场很难打开。该公司开拓的分布式屋顶光伏小型电站业务,因缺乏相关部门落实国家相关并网政策,居民仍处于观望状态。
此外,市民对于节能减排的意识较差,相关部门应加以引导。而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许多国家能源和电力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2012年丹麦风电已占到全部电力消费的28%,2020年将达到50%。
问题四:各地政府“以GDP为纲”、缺乏统一规划的冲动性重复投资是产能过剩的一个原因。上海证券分析师倪济闻表示,“吃政策的饭,做烧钱的生意”曾是光伏行业的行话。各地政府一拥而上,大规模造光伏产业园,导致产业集群化、区域化形势较重,产能过剩加剧。产业大而不强、生而不长是简单投资的真实写照。通过财政补贴虽成为产业做大做强的捷径,但面对国际市场风险却弱不禁风。
加快光伏行业资本化进程
受访专家认为,为促进光伏行业在内的产业公平、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商业模式吸引投资者。因此,要推动光伏行业的资本化。
资本化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解决行业先期投资方面的问题,二是要解决企业及项目的长期融资方面的问题。
要解决光伏行业先期投资问题,首先,打开大型投资基金进入光伏市场的大门。金凌云认为,国外基本都是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偏好长期稳定回报的大型基金持有光伏电站。这是因为光伏电站在获得国家承诺补贴的同时,还能带来稳定的回报和现金流收益。中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鼓励该类基金进入。
其次,通过退税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光伏市场。业内人士称,根据美国法案,光伏发电投资额的30%可获政府现金补助,因此吸引大量资本涌入住宅光伏和公共事业光伏市场。中国也可借鉴美国这一成熟模式吸引优质投资者进入光伏市场。
此外,对于解决企业及项目的长期融资问题,专家认为,一方面,降低商业银行进入光伏发电市场的门槛。目前,光伏电站的最长运营期限为25年,中国的一般商业银行很难满足这一期限,这成为太阳能行业等清洁能源发展的一大瓶颈。齐鲁证券分析师刘江啸表示,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中长期投融资的主力,国家开发银行近年来将光伏发电行业作为重点支持领域。2010~2012年,国家开发银行光伏发电贷款余额复合增长率达到135%,截至2013年8月底,已累计发放贷款481亿元。
另一方面,可利用利息补贴来降低融资成本,引导民间资本、基金等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