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自本月6日起,对未参与“价格承诺”的中国光伏组件与电池生产企业征收47.7%~64.9%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业内专家指出,此举将导致中国不少中小光伏企业“告别”欧盟市场,残酷的市场退出甚至会导致不小的“倒闭潮”。不过,专家同时也表示,欧盟“双反”制裁或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挤掉过剩产能”、“加速行业洗牌”的正面效应。
两成企业遭“双反”重税
去年9月,欧盟启动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与电池的“双反”调查,拉开了中欧贸易 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光伏贸易争端序幕。今年8月,中欧光伏贸易争端以“价格承诺”的形式达成和解,中国光伏组件出口欧盟的最低价格为0.56欧元/瓦,出口上限为7吉瓦。
当时,包括英利、尚德、赛维、天合光能、晶能科技等巨头在内的94家中国光伏企业“被迫让步”签署了“价格承诺”协议,此后又有27家中国光伏企业加入了“价格承诺”序列。这样“被迫让步”加入“价格承诺”的中国光伏企业占到调查期内对欧盟出口总额的80%左右。
中国机电商会太阳能光伏产品分会秘书长孙广彬表示,如此一来,国内有两成光伏企业出口欧盟光伏组件与电池会被征收47.7%~64.9%不等的“重税”。
江西威富尔新能源是众多没有参与“价格承诺”的中国光伏企业之一。欧盟“双反”制裁实施后,他们选择放弃开拓了多年的欧盟市场。其总经理王艳丽算了一笔账,以多晶硅组件为例,按照47.6%的税率征收关税后,到达欧盟市场的价格约4.6元/瓦~4.7元/瓦,高的甚至要超过5元/瓦。“我们在价格上完全没有竞争力了!”王艳丽无奈地说。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专家王世江指出,欧盟对未参与“价格承诺”的中国光伏企业征收“双反”关税,意味着这些企业将基本退出欧洲市场。
“本来中国光伏产品在欧洲市场主要就是薄利多销,利润不高,现在被征收"双反"关税后,企业基本就没有了利润空间,也不可能跟其他企业竞争,只有退出市场。”王世江如是表示。
不过,业内专家指出,中小企业退出对于中国光伏行业的整体发展而言,并不尽是坏消息。中国光伏行业陷入困境,很大一部分是因盲目扩张和无序竞争造成的。要走出困境,必须依靠行业的兼并重组和整合升级,而欧盟的“双反”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这一进程。
行业将面临“地动山摇”的整合
对于中国光伏行业而言,无论是利还是弊,“价格承诺”已于本月6日正式实施。目前最棘手的问题是,每年出口欧洲的7吉瓦配额如何在国内光伏企业之间分配,到现在尚无定论。
此前,中国机电商会曾发布征求意见,给出一个“6.5∶2.5∶1”的分配方案,即配额的65%按照企业对欧盟出口光伏电池组件占中国对欧出口光伏电池组件的份额进行分配,25%作为鼓励和重点支持份额分配给参加抗辩企业,10%优先用于扶持出口规模较小企业和支持自有品牌、科技含量高、财务状况良好的光伏电池出口企业。
然而,“此次新增加了27家企业,这意味着配额的分配方案又需要重新来过。”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人士表示,配额问题悬而未决,尽管对各家企业今年的出货没有影响,但真正的问题会出现在明年。
因为在今年,配额的计算从8月份才开始进行,很多企业为了应对“双反”,此前在欧洲放了很多存货。“特别是英利和天合光能两家,8月份之前在克罗地亚的仓库放置了很多存货,克罗地亚加入欧盟后,这部分货物都不受"双反"影响,所以英利和天合今年的配额都没有用。”上述分析人士解释说,而从明年开始,国内光伏企业在欧洲的存货将用完,真正的配额争夺战才会打响。
在此背景下,对市场趋势向来敏感的中国企业已提前将重心从欧美向日本、印度、中国、南非等新兴市场转移。
就在欧盟委员会宣布对未参与“价格承诺”的中国光伏组件与电池生产企业中征收“双反”重税的当天,国内光伏龙头企业——晶科能源宣布将在中国西北部的宁夏灵武投资建设光伏产业基地、地面光伏电站以及产业上下游配套设施。而此前,晶科能源还在中国新疆、青海、江苏等地以及日本、印度、乌干达、南非等海外地区建有光伏电站。
“这两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逐渐发展起来,国内光伏企业以往把市场集中在欧洲的状况正在逐渐扭转,光伏行业已进入后"双反"时代。”晶科能源董事长助理苗根表示。
王世江建议,在后“双反”时代,中国光伏企业要把握住国内光伏市场快速启动的机遇,同时兼顾传统市场和海外新兴市场;而政府部门则需重新定位自身和市场的关系,重点解决好越位与缺位的问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免重蹈覆辙。
全球知名研究咨询机构Lux Research最新发布的报告认为,历经多年高速增长后,中国光伏产业将面临一场“地动山摇”的整合。“前方道路将遍布杂乱与不确定性,但重组将描绘出一幅全新的中国光伏产业蓝图,中国仍然将占据全球光伏产业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