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报道,虽然政策礼包接到手软,但从目前来看,地面光伏电站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下游应用领域一路领跑,而被各界寄予厚望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则似乎还是步履蹒跚。提高政策定向扶持的精准度、为后者开政策“小灶”的呼声渐高。值得欣慰的是,国家能源局迅速作出了回应;相信得益于市场机制与政策扶持双管齐下,分布式光伏发电有望走进全面提速的新时代。
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中国光伏业才能保本脱困
“大力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是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并巩固我国光伏产业既有成果、帮助我国光伏制造企业走出困境、促进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举措”,这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本月上旬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的表态。
此次座谈会阵仗非凡。在能源局的召集下,部分光伏强省的能源主管部门、能源监管机构,以及国家开发银行、电网企业、光伏发电投资企业、设备制造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悉数到场。在这样的场合,身为中国能源决策层的一把手,吴新雄首次将分布式光伏发电定位为中国光伏业“保本”、脱困的根本性举措,此番宣示无疑值得光伏“小伙伴们”细加掂量。
其实,从去年7月份国家能源局首次提出将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中国光伏业已经意识到政策路径的转向。2012年9月份,能源局正式下发通知称,我国将选择具有太阳能资源优势、用电需求大和建设条件好的城镇区域,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建设。《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到2015年分布式发电与大型电站装机规模均为10GW。从一个停留在纸上的概念到进入政策规划视野,分布式光伏发电这一新兴的发电业态初步向人们描绘了“梦想照进现实”的蓝图。
就我国来看,光伏电站多建在偏远地区,电网未覆盖到位,发出的电难以外输,容易形成“窝电”的尴尬。而分布式发电通过家庭及工厂“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的模式,免去大型电站因为电网集中接入和长距离输送存在的并网难问题,显然更有利于光伏发电快速大规模应用。在这方面,决策层也有清醒的认识,能源局曾多次指出,大型光伏电站的建设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也缺乏制度创新,今后我国不应再以大规模建设大型电站为主,必须要开放用户端的市场,支持用户自主建设光伏系统。若中国现有及新增建筑中有10%的屋顶面积及15%的立面面积能应用于光伏发电,至2020年潜在市场规模甚至可以达到1000GW,相当于新增368个葛洲坝或45个三峡的装机量。
但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光伏发电的规划一直是以建设大型地面电站为主;实施四年、投入百亿元的“金太阳”工程虽然毁誉参半,毕竟也从从无到有培育了国内的光伏电站市场。目前建成或在建的光伏系统大多是大型集中式电站,容量在100千瓦及以下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屈指可数。正是得益于这种先发优势,相对于在中国仍然停留在概念阶段的分布式发电,光伏电站起步早、技术及运营模式成熟、风险性小。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以来,旨在催热内需市场的各项光伏救市措施,更令光伏电站项目成为业界扎堆争抢的香饽饽,到处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而分布式光伏发电却似乎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除了个别省市有普通民众陆续尝鲜光伏“自发自用”,大规模开工上马的项目依然寥寥无几,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虽然口头上看好,但在光伏电站建设占尽先机的大环境下,后发的分布式光伏项目能否实现“长江后浪推前浪”,其实在很多光伏企业心中仍是一个问号。